奖项评选
 
电话:0351-7139707
邮编:030006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奖项评选 >> 奖项评选
创新思路 促进山西旅游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 2012-12-31                             来源: 
 

黄逸群  王敏慧

 

  要: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山西提出要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本文针对当前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全面总结了山西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山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思路,最后从体制机制、发展规划、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促进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  问题  总体思路  政策建议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文化性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既是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实现“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重要抓手。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面对目前资源紧张、能源枯竭的现状,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主题和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的推动下,发展和促进旅游业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一 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和旅游大省,山西拥有丰厚的文化沉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旅游法规及旅游管理趋于完善,客源地不断拓展。山西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浪潮中,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山西省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截止2010年底,全省各类旅游经营单位达到9641个。其中,规模以上景区点365处,星级饭店351家,旅游餐饮单位368个,旅行社732家,旅游运输单位55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211个;全省持证导游12825人,旅游带动就业人数已达148.8万人;对旅游业的总投资额543.85亿元,其中国有投资214.1亿元,民营及其他投资329.75亿元,山西省共有世界遗产3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78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42家;有6家景区列入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新增历史文化古镇12个。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年均递增在20%以上,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均递增在30%以上。

        20111~6月,全省接待旅游者7292.41万人,同比增长18.39%,实现旅游总收入619.34亿元,同比增长23.3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257.74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2.85亿元,近年来山西省旅游产业的接待游客规模以及旅游创汇及收入屡创新高,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不可忽视。

 

1-1  2000~2011年山西省旅游业客流量以及旅游收入对比表

 

年份

国内接待

海外接待

接待人数

(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接待人数

(万人次)

旅游创汇

(亿美元)

2000

2905

77.2

16.5

0.5

2001

3510

95.5

19.8

0.6

2002

4360

120.3

24.8

0.8

2003

3490

98.5

11.6

0.4

2004

5579

193.0

29.6

0.8

2005

6545

281.9

42.2

1.2

2006

7517

414.8

57.4

1.6

2007

8529

563.7

73.8

2.2

2008

9384

721.3

93.9

3.0

2009

10611

865.9

106.8

3.8

2010

12000

1001.5

120.0

4.7

20111~6月)

7225.44

602.85

66.97

2.4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统计年鉴2010》和山西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整理。

 

(二)旅游市场接待规模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旅游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接待体系的日益完善,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最快、最好的时期,海外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快速增长,为加快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海外旅游接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51.87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长323.96万人次,其中2007年接待外国人44.92万人次,港澳同胞28.86万人次,台湾同胞10.89万人次。而2009年接待外国人66.63万人次,港澳同胞26.11万人次,台湾同胞14.05万人次。20111~6月,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6.97万人次,同比增长23.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51个百分点。在接待的海外游客中,外国人42.4万人次,香港同胞10.56万人次,澳门同胞5.06万人次,台湾同胞8.95万人次。港澳台同胞入境人数约占全省入境总人数的37%

 

1-2  海外旅游接待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次

年份

2007

2009

20111~6

海外游客合计

73.79

106.78

66.97

外国人

44.92

66.63

42.40

港澳同胞

28.86

26.11

15.62

台湾同胞

10.89

14.05

8.95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整理。

 

2.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国内旅游作为山西省旅游经济的主体,呈现出突飞猛进持续发展的势头。“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48041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2.91%2010年,山西省国内旅游人数达1200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1%2011年上半年山西国内旅游接待快速增长,国内接待人数7225.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2.85亿元。其中,太原、运城、晋中位居全省前三,上半年分别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353.8万人次、1005.16万人次、726.3万人次。

1-3  国内旅游者接待发展情况

年度

接待人数(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量

(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率(

2005

6545

 

2006

7517

972

14.85

2007

8529

1012

13.46

2008

9384

855

10.02

2009

10611

1229

13.1

2010

12000

1389

13.1

20111~6

7225

合计

61811

年平均增长12.91%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整理。

 

3黄金周热潮依然不减

        2011年山西省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安全稳定,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明显增长。黄金周期间,全省旅游系统及早筹划、精心组织,假日旅游市场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321.6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26%,实现旅游总收入1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3.42%。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2.4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47亿元人民币,增长22.14%。“十一”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68.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4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41%29.83%,两项均创历史新高。

 

1-4  2011年山西省黄金周旅游情况

黄金周

国内外接待人数

(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

旅游总收入

(亿元)

比上年增长(%

春节

321.69

13.26

13.5

13.42

五一

862.43

10.49

 27.47

22.14

十一

1368.47

19.41

75.4

29.83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整理。

 

(三)与中部六省相比,山西旅游业发展仍处下游水平

        与中部省份相比,山西旅游业发展凸显总量不足,排位靠后,处下游水平。2010年,在中部六省中,山西旅游总收入排第5位,国内旅游收入第5位,国内旅游人数第5位,入境旅游人数第5位,旅游外汇收入第5位。从主要指标的所占比重看差距,排位在5~6位。

        近年来山西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六大指标占中部六省的比重处于下游水平。2010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占中部六省总收入的比重为13.16%,国内旅游收入占中部六省的比重为14.21%,国内旅游人数占中部六省的比重为12.01%;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中部六省的比重12.72%,入境旅游人数占中部六省的比重为13.56%

 

 

1-5  2010年中部六省主要旅游指标比较情况

 

旅游总入

(亿元)

入境旅游

收入

(亿美元)

国内旅游

收入

(亿元)

国内旅游

接待

(亿人次)

入境旅游

接待

(万人次)

山西

1083.46

4.65

1001.47

1.25

130.29

湖南

1425.8

8.87

1365.54

2.02

189.87

湖北

1460.53

7.51

969.63

2

181.74

安徽

1150.6

7.09

1102.2

1.5

198.42

河南

2294

4.99

1954.3

2.57

146.84

江西

818.32

3.46

655.46

1.07

113.97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整理。

 

二 山西旅游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主体形象不鲜明

        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不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由于旅游产业市场化投融资平台缺失,不仅没有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互动机制,也没有形成省内传统优势产业资本向旅游产业转移的通道,更没有建立起对接省外乃至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的平台,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还是太少,开发的层次还不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支柱产品,过去很长时期全省只重视景点建设,而忽视以线路为载体的六大要素的配套建设,没有打造出要素齐备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线路,塑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低,旅游品牌弱。许多很有潜力的景点缺乏应有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没有形成响亮的“主题”形象,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攀升。

2.旅游业“龙头”缺失,整合乏力

        旅游业发展的真正载体是旅游企业。山西旅游业发展急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能力的强势旅游企业。然而,全省旅游企业弱、小、散、差局面多年无大的改变,小、散、弱、差仍是旅游企业的主要问题,缺乏有实力、集团化的规模运作。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上市公司、大型旅游集团山西榜上无名;现有的产业仍然初级粗放,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组织散、发展水平低。比如,酒店业外向度不高、国际化水平低;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产业极为弱小;地方戏曲、面食文化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旅游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事件屡见不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山西旅游业缺失“龙头”,还谈不上产业整合,形不成强有力的开发整合能力和集聚效应,使实施大规模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的后劲乏力,围绕“行、住、游、食、购、娱”六要素延伸并构造完整产业链条的局面远未形成。这就导致旅游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与山西旅游资源在全国所处的显赫地位相比,与全国旅游大省乃至周边省份相比,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落后状态。

3.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陈旧,产业要素不配套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互相制约,资源整合不足。二是市场机制发育不全,主体发育不足,旅游企业小散弱,三是“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不配套,景区经营还停留在资源导向、“门票经济”的水平上。全省旅游资源按行政区划和部门被人为分割,破坏了旅游资源的一体化性质、旅游产品的线路性质,割断了产品链条,加剧了景点分散的弱点,难成整体优势,不少景区旅游的运作,仍按事业单位的运作方式运作,而缺乏竞争机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这大大弱化了山西优势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价值,无法实施核心资源战略性管理、整体性开发与市场化运作基础上的产业整合与超常规发展。

4.旅游景区交通不畅,制约山西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山西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省内及省际间航空和干线公路间交通已有了很大变化。但旅游交通仍未见有更大改观。主要表现为:从航空方面看,目前山西没有一个国际口岸,通往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总体上是飞机少,机型差,航线与班次不定,省内除长治、大同和运城的小型机场外,其它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景区均无适宜的民用机场,没有打开山西与世界,与国内重点省市以及省内重点城市区域间应有的空中通道,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旅游专列数量不足,高等级车较少;从公路方面看,省内及周边省区的公路干线基本形成交通网架,目前的瓶颈主要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专线公路的连接。如,除五台山进出交通基本完善外,其它主要旅游景点如壶口、恒山、管涔山、太行山、大峡谷、玄中寺、蟒河、历山、黄崖洞、禹王洞等已开发或正开发的重点景区可进入性很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使产品难以形成商品。

三 山西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旅游业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旅游战略升级、消费需求拉动、交通高速发展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特别是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的获批,也为山西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山西旅游业发展思路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转向”、“三大破解”和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

1.“三大转向”

        由传统产业转向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社会就业和实现劳动力转移、降低资源能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要上升到战略性产业,其带动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与相关行业需要协同发展,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行、吃、住、游、购、娱”等核心行业,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加深产业延伸,促进上游产业发展,加大项目开发力度,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的重要领域。旅游业也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产业。相关人士建议地方政府将旅游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及时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旅游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旅游产业人才。

        由纯经济产业转向综合产业。如今旅游业的经济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产业的价值取向,但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旅游业应有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山西的做法是,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所谓旅游目的地,是指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把旅游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给和市场营销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可以被看作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的要求,山西重点开发了右玉、历山、芦芽山、太行山、吕梁山等生态旅游产品,并计划于2015年前,完善太行、黄河两条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更突出了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但反观山西,旅游市场主体还不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市场化程度高,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但多数旅行社管理模式依然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小生产运营状态。旅游景区(点)是旅游业的主力,但山西重要景区(点)多数实行事业管理,效率和活力较低,也影响了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建立起面向市场需求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共享经营网络,带动旅游产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旅游业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也出现了一些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旅游新业态,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也在悄然兴起。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旅游者获得旅游各环节的信息也更为方便。

2.三大破解

        山西省委省政府已把旅游业确定为全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为了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破解三大课题:

        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从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游客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旅游经历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显性旅游吸引物、旅游食宿,还包括细致周到的、非显性的人性化、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山西旅游产品从类型上来讲,多年来一直是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全省的旅游资源本身十分丰富有关,同时也与山西省煤炭资源型经济的“示范效应”有关。从要素构成来讲,山西旅游产品拥有一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而缺乏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这与山西多年来旅游开发重景区建设轻服务水平提高有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不但要求能给游客提供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吸引物,还要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生态环保、健康养生等专题需求。而山西省近年来尽管在由“大庙、大院”向“大山、大水”进军的号召下,在高调呼吁提高旅游服务水准的影响下,旅游产品结构有所调整,但在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整体上还属于典型的“门票经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结构仍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

        破除旅游投融资“瓶颈”。“十一五”以来,山西旅游产业项目投融资获得长足进展,集中反映在投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向的多元化、金融部门的扶持等诸多方面。其中,转型煤炭企业成为山西一批旅游产业项目“新秀”的重要“推手”,一项被称为山西特色的“煤炭反哺旅游”的开发模式在本省及周边省市产生较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7月,在山西“十一五”以来旅游业总投资271亿元中,来自煤焦企业的资金就达到150亿元。但是,山西的旅游产业投融资总量不足、引导不足、平台缺乏,投融资“瓶颈”仍然是制约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羁绊之一。

        改革体制机制。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经济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模式,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来组织。二是旅游产品多数是公共性产品,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顶级的旅游资源是国家所有,按照经济学原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当然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机制,由于各国经济制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全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3.推进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山西省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这个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这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旅游”成为文化消费的快速成长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两大产业融合后文化产业的创意可以直接通过旅游得以展现,同时旅游产业的魅力可以借助文化加以传播,产业融合产生的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联动效应大、综合效益好,可以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旅游品位,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树立,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而“文化+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拓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让文化项目拥有了持续的吸引力。

四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加强市场引导

1.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发展旅游业

        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各有关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而绝不是要让政府包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并不矛盾。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能不能赢得这个市场,提高山西旅游在这个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促进山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也绝不能游离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之外。

2.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吸引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开发的前期投入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旅游宣传推介、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投资开发环境。放宽旅游业(尤其是景区开发)的市场准入政策,为转型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型企业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允许资源型企业在转型发展旅游业中减免或缓缴一定税费,根据该类企业对旅游业的投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情况,对其主业予以税费方面的优惠;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所需用地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三是加大旅游准入监管力度,确保旅游开发高起点。坚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加强对转型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型企业在旅游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3.旅游的六大要素协调发展,打造别具特色的精品线路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缺一不可。旅游产业要升级,必须围绕这六大要素来做文章。要做好“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配套,培育内涵丰富、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辐射带动面广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

        要重点建设、完善8条代表山西旅游形象的精品线路,包括世界遗产游精品线路、古建宗教游精品线路、晋商民俗游精品线路、寻根觅祖游精品线路、太行山水游精品线路、红色经典游精品线路、黄河文明旅游精品线路、吕梁风光游游精品线路。在提升完善山西以文物观光游为主的传统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快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在各地级市城市周边积极开发农家乐、城郊游、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建设环城休闲度假带。同时,要开发山西工业旅游,以杏花村、东湖醋园、同煤集团晋华宫矿、平朔露天煤矿、长子特高压示范工程、太钢集团不锈钢园区等为重点开发工业旅游。最终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长线旅游与短线旅游相结合,要素齐全、功能配套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提高服务质量,构建旅游投资多元化格局

1.大力引进、利用外资兴办旅游

        各级政府在用好用足国家规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制定鼓励、支持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的具体优惠办法与措施。新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可以享受同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同等政策。凡在重点旅游城市利用外资独立建设的旅游涉外饭店,可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费、规划管理费,其余收费可视具体情况酌情减免。各地各部门要筛选一批精品旅游开发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库,积极吸引外商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线路项目的开发。要适时对外公布通过可行性论证的重点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采取合资、合作、出售、参股、转让、租赁等方式,吸引境外资金,盘活资源性资产和现有企业存量资产。

2.大力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旅游业

        山西民间资本雄厚,要大力支持、广泛动员民间资本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服务力度,通过完善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市场机制,提供优越投资平台和宽广投资空间,“开渠引水”推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旅游业,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一是搭建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二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力度。要以重大旅游区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信息化建设等领域项目为突破口,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通过加大服务力度,编制旅游项目库,举办企业见面会、招商大会等多种形式,搭建煤旅对接平台,推介旅游产品,促进信息沟通,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项目建设。三是依法处理好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实行无绩效退出制。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

(三)加强宣传,全方位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山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要实施以太原为中心、五台山为龙头的赶超战略,有重点、分步骤地抓好五台山、云冈石窟、恒山、晋祠、平遥古城、大寨、大槐树、壶口瀑布、关帝庙、鹳雀楼等名牌旅游产品及其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为山西旅游主体形象,以中国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黄河寻根文化、晋商文化和黄土高原等自然风光为山西旅游特色,从大同到运城中轴启动,从太行到吕梁两翼开发的新格局。对已初步成形的旅游专项产品,要突出唯我独有,努力提高文化品位,建成旅游精品。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有规划、分步骤地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度假村,尽快推出山西旅游度假产品。

2.重点开拓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

        继续提升省内市场。积极支持和引导山西人游山西,并把乡村游、休闲度假旅游纳入旅游营销体系;积极推行国民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以及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课程等做法;适时适度发放旅游消费券或推出旅游休闲卡,继续探索与银行业合作发行旅游信用卡和旅游消费信贷。在省内主要媒体及政府网站开设旅游栏目。巩固提升和重点开发周边省市市场。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的市场合作,同时强化与蒙、豫、鲁、陕的市场联合,开发差异互补的旅游产品,推出跨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互动和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华东、华南市场,突破华中、东北市场,有序开发其他国内市场。

        优先开发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一级市场;努力开发以法、德、美为代表的西欧、北美二级市场;积极拓展澳洲、俄罗斯和印度等三级市场。构建旅游宣传网络体系,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台湾、香港、法国等主要客源国或地区,依托合作机构设立旅游推广联络结构。

(四)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1.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所在,“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要抓紧搞好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全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路为型,整合资源。一是要加快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三条旅游带、四个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以及旅游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完善提升已经初具规模的大运旅游经济带,整合推进极具发展潜力的太行旅游经济带的新产品开发,积极做好沿黄旅游经济带的前期准备工作,达到沿黄公路开通即可形成旅游产品的要求。三是要抓紧启动管涔山、历山、万荣黄河滩涂、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四是要抓好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牌建设。

2.加快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省内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适时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重点旅游地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旅游职业中专教育。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任职资格培训,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轮训、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

 

Innovative Paths towards Tourism Industry’s

Upgrading in Shanxi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Shanxi Province’s tourism industry has gained a very rapid progressbut the coverage and depth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anxi still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xi National Integrated Trial Area for Resource-reliant EconomyShanxi needs to transform from a province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to a province with strong tourism industry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and then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Shanxi tourism industry’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Finally the author provides policy-making suggestions 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development planningcapital investmentpersonnel and so on

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BarriersGeneral frameworkSuggestions on policy-making

 

 

作者简介:黄逸群(19798月),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030006;王敏慧,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山西省生产力学会  版权所有
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邮政编码:030006